中国的小学,初中,高中,甚至是大学的课堂,老师是课堂的焦点,他们在讲台上滔滔不绝的讲课,孩子们总是保持沉默,不喜欢在课堂上主动提问。现如今,很多学生都选择去国外留学,接受国外的教育方式以及课堂氛围。
有的母亲说,儿子在国内成绩一般,但是思维十分活跃。所以,在他高中毕业的时候,母亲就意识到国内教育方式一定不适合自己孩子的个性。“说得偏激一点,在这样的环境下,送孩子出国就是在救孩子”为什么呢?
独立思考与自由精神
国外大学课堂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价值判断能力、与他人合作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这些能力培养通过有特色的教学方式来实现.教师通过指导性的案例、问题解决、项目任务、知识理解、多种选择性的信息加工和真实情境教学等教学方式,创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动态课堂。这些教学方式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分享思想,注重让学生在实践中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德国教育家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课堂积极性
不像中国课堂的死气沉沉,国外大学的课堂都是鼓励学生踊跃发言的。当教授在讲课的时候,学生可以随时打断他的讲话,并且分享提出自己的观点,或者是对自己不明白的内容提出疑问。这个是跟咱们从小受到的教育完全不同,咱们从小就被教导别人讲话的时候不能随意打断,要等到别人讲完之后,才应该说话。
国外大多数国家都是一个自由自主的国家,同时他们认为两个成年人之间是平等的,没有所谓的上下级之分。而且,作为一个学生在课堂上踊跃发言,可以给教授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表明你对于今天所学习的内容是预习了的,同时也表明你是一个有独立见解的学生。同时,教授认为作为学生你为这节课买单了,你就有权利在任何时候通过他来得到你应该知道的答案。虽然可以随时提出疑问,和分享观点,甚至可以直接称教授的名字,但是绝不意味着美国课堂是随意,没有规矩的。上课不能迟到,听课不开小差,不能玩手机,不私下进行交流,这些基本的事情是展示一个学生对于老师以及其他同学的尊重。
学习从被动变主动
有人说,国外的教育是快乐教育,学生不做作业,课业负担很轻,所以外国人整天party不上课也不学习,而中国人则很努力;实际上,国外大学的课业相当繁重。大学生们十分努力,他们深知国外大学是“宽进严出”的,因此对学习的认真态度十分单纯。首先,上课的出勤率很高。因为每一节课的内容丰富而且信息含量很大,所以逃课这种现象是及其少见的。课后学习也是重要部分,常常凌晨一两点,你还能看见用功的学生在图书馆里对着电脑手指如飞地敲打着键盘写论文。考试期间更是如此,所有人都像是和时间赛跑一样,恨不得没分每秒都能有效率的吸收一些东西,在图书馆打地铺的更是数不胜数。
国外教育强调应用,强调把教学与实践相结合,激发学生内在潜力与动手能力,使学生由被动地接受性客体变成积极的主动性主体,这样使得教育真正成为学生自主自觉的活动和自我实践能力的建构过程。
多元文化
国外对高等教育有很多要求和期望,希望通过大学多元文化教育,为各民族群体的学生创造公平的教育机会,帮助所有学生获得在一个多元文化的民主社会中所需要的有效的知识、态度和技能,以减少歧视与隔离,进而促进整个社会的公平与进步。例如,在美国排名前一百的大学里,有百分之二十至三十的学生参加过几周至一学年的国际交流项目;鼓励学生建立各种学生俱乐部;激发个人志趣爱好的发展;还有,各种学术讲座花样繁多,邀请各国各界知名人士报告,拓宽了学生们的视野。
想了解更多申请细节?
想得到自己的申请建议和规划?
即刻扫码咨询,让你的申请更简单
310-231-5188